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妥协爱情,你愿不愿意?| 观影:《成长教育》

  马倩楠        2017-12-13        326

《成长教育》由罗勒·莎菲执导,凯瑞·穆里根、彼得·萨斯加德等人主演,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位女学生因浪漫生活的诱惑质疑当前的人生,使自己身陷一场情感游戏之中。在年轻时,我们常常会因为对一种更好生活的向往而献出爱情。那这件事究竟应不应该被允许呢?


人人都想成功,

年轻的我想选择更快捷的方式

珍妮是个16岁的高中生,成绩优异,在学校里出类拔萃,英语老师非常欣赏她。她被父母寄予厚望,他们期待珍妮以后能考上牛津大学,过上富足而成功的生活。


父亲对珍妮的管教严格,对学习的认识也比较功利主义,比如珍妮在学校的乐团担任大提琴手,她想平时多花些时间提高技术,但父亲觉得兴趣只是兴趣,学到足够应对面试就好了。

珍妮不是个书呆子,她喜欢法国文化,听香颂,读加缪的小说,但学校里的朋友对这些不感兴趣,珍妮无法和她深入交流。珍妮有个刚相处的男朋友,他害羞又幼稚,两人貌合神离。


在这样的生活中,珍妮觉得枯燥沉闷,唯独对未来充满憧憬,想象以后考上大学就能拥有更多自由,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和很多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希望有一天能在魂牵梦绕的巴黎生活。

一个雨天,珍妮忘记带伞,淋着雨等车。大卫开车路过,看到珍妮带着大提琴便上前帮忙,载她回家。大卫熟悉古典音乐,和珍妮侃侃而谈,两人聊得很投机。当两人更熟识一些,大卫邀请珍妮参加音乐会,认识自己的朋友。珍妮的父母刚开始有些反对,但看到大卫成熟稳重,很有教养,言谈举止充满绅士风度,就允许两人进一步交往了。

大卫和他的朋友出身富贵,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珍妮跟着他们一起出入高档餐厅、音乐剧院、艺术品拍卖会,和他们谈诗论艺,非常开心。这似乎就是之前梦想的生活,珍妮没想到自己梦想的一切来得这么快。她全身心投入其中,出门不再像学生那样打扮,穿着更成熟,像个大人。

最让珍妮兴奋的是,大卫带她到巴黎过十七岁生日。琳琅满目的商场、喧闹的咖啡馆、小酒吧,文艺气息浓郁的旧书摊、街头接吻的情侣……这让珍妮恍若梦中,她和大卫在塞纳河边依偎着,吹着晚风,看黄昏降临,觉得这就是美好的爱情。


当珍妮习惯这样的生活,她就对脚踏实地的努力失去了兴趣。她上课时魂不守舍,成绩下滑,当英语老师恳切地劝说,珍妮无法领会老师的好意,甚至还质疑老师的生活。即便老师毕业于剑桥大学,到头来不还是在一所普通中学里教书,天天批改学生们幼稚空洞的作文。枯燥的学习有什么意义?

与此对比的是,她自己在这几个月中过上了梦想的生活,摆脱沉闷的氛围,懂得享受人生的乐趣。当校长警告珍妮,再这么下去就要开除她,珍妮没有过多疑虑,她从身边看不到学习的意义,选择了退学。

珍妮的家庭氛围是功利的,父母渴望她考上名牌大学,拥有成功的人生。而成功的人生具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不清楚。他们知道的是,成功的人生似乎和财富直接相关,有一座大房子,能开一辆好车,衣着光鲜,可以出入高档餐厅,不必为生计操劳。


珍妮对人生的要求比父母多一些,她希望自己能接触文艺生活。在和大卫的交往中,她感受到了这一切,她越来越相信,和大卫在一起,既能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也能因为爱一个人而过上理想生活。之前,珍妮一家人只是将学习视作通向成功的一条途径,但学习过程漫长而枯燥,大卫的出现就像一条捷径、一个跳板,未来似乎触手可及,学习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如今社交媒体的发达,让每个人都能轻易感受到享乐式的成功人生,都在加剧着人们对未来的焦虑,刺激着人们对迅速成功的渴望。在一个男性拥有更多权力的社会环境下,年轻女性更易受到诱惑,更易成为潜在的目标,她们的青春、她们的身心很容易就会变为钱权交易、情欲游戏中的筹码。


那么,等待珍妮的究竟是什么?

我能给你光鲜的生活,

但不会给你真诚和尊重


珍妮不会觉得自己陷入了一场欲望的游戏,她觉得大卫善解人意,对自己呵护有加,两人拥有的是一份美好爱情。

珍妮确实懂得自爱,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责任感。她从不觉得自己应该用身体来换取大卫的关心和爱。她对性有着比较严肃的态度,她清楚地告诉大卫自己对初夜的想法,并要求自己在关系中的平等,不希望一直被视为幼稚的孩子。

而大卫对待珍妮的方式颇具迷惑性。他能看透珍妮的心思,尽量迎合她的需求,他也懂得合适地让步,让珍妮觉得受到了尊重。珍妮对大卫的爱越来越深,她想了解大卫的工作是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大卫不愿多谈,很少和珍妮进行实质上的沟通,更多地享受着对珍妮的控制。

后来,珍妮发现大卫做的生意并非光明正大。他帮助一些黑人解决租房问题,只是为了让周围害怕有色人种的老人低价卖掉房子。有时,大卫和朋友假借业务之名,到一些老房子里顺走一些古董。珍妮觉得自己不应该和这种人在一起,气冲冲地决定离开。大卫迫不得已告诉了他做生意的真相,还利用珍妮的心理说服她留下。

珍妮是矛盾的。大卫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正直,然而大卫将她带离了原来沉闷无聊的生活,让她远离父母的唠叨,远离枯燥的作业,又让她见识了梦寐以求的生活,认识到人生的丰富多彩。她只能说服自己,虽然大卫做着不太光彩的生意,但这不影响他对自己的爱。

不久,大卫向珍妮求婚,她没想到这一步会这么快,激动又不安。她将事情告诉父母,他们竟毫不反对,并且感到高兴。珍妮想起之前父亲对自己学业的苛刻要求,她开始质疑父母的变化:如果能通过身体交易获取现在的一切,他们是否允许?


从这些想法的转变中,可以看到珍妮正努力思考自己当前的境遇,开始逐渐清醒过来。珍妮的彷徨,是很多年轻人在感情经验不够丰富时,都会经历的挑战。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对爱情有着天真的信任,以为激情就是真爱。甚至当一些迹象出现的时候,也抱着侥幸的幻想,总会觉得对方是真心的。

在婚礼的前一夜,珍妮在大卫的车上不小心发现了他的信件,上面的称谓是他和他的夫人。珍妮无法接受大卫已经结婚,更不能接受的是大卫长久以来对自己的欺骗。大卫许诺会为了珍妮离婚,但当珍妮要求大卫向自己的父母说明情况时,他开车离开了。

第二天,珍妮找到大卫的家,从他妻子口中得知大卫的真实情况。之前,大卫做生意的方式让珍妮妥协了,这一次她不愿继续妥协下去。她不想成为感情的玩物,即便这能让她以更轻松快捷的方式接触梦想中的生活。珍妮已经退学,她找到自己的老师,向她认错,并请求帮助,想重新回到过去的正常生活。

珍妮到了老师家中,钢琴、藏书、画作、咖啡机将家里占得满满的,让人觉得温馨踏实,虽然书是平装本,有些画作只是明信片,但珍妮能感受到老师在这个环境中内心所能获得的平静和充实。珍妮才发现,自己对文艺生活的追求过于肤浅,似乎只是想用那些东西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而不是真正地欣赏它们,让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大卫那些投资艺术品的朋友相比,她的老师对待文艺的方式更有温情。


珍妮若有所思。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意识到,父母和社会灌输给她的关于成功的定义,是过于单一的。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可以有很多模样。幸福更多地来自于对自身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财富只是人生的一个向度,而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充裕的物质生活本身没有错,但方式更加重要。


珍妮的父母曾经生活得很艰难,所以期望女儿可以成功,不用再像自己当初一样,但他们的期望过于急切,失去了原则,他们将结果看得比方式更重要。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以为是为女儿好的想法,反而误导和伤害了女儿。


幸运的是,健康的三观成为了珍妮最后的保护伞。


珍妮不是为了享乐而放弃所有的人。不像她的父母,天真的她对道德、对爱都保留着一份坚持。珍妮要求两个人在关系中的平等,希望彼此能够互相尊重,能够真实地了解对方,只是她缺乏感情经验,不知道这样的要求在现实感情中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被大卫迷惑了。


健康的三观让她选择了直面糟糕的处境,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大卫能够在明知道自己已婚的情况下,还去追求她,他并不在意她的长期幸福。他没有想过,一个这么好的女孩,值得被很好地对待。他没有想过自己自私的占有对珍妮其实是一种伤害。大卫根本不爱珍妮。因为他没有想让珍妮得到她值得的幸福。而对此,珍妮应该感到愤怒。


当珍妮看到了现实,当珍妮看到了对方对自己的不真诚和不尊重,内心的道德准则保护了珍妮。这样道德上不够完善的大卫,虽然在当下可能仍然让珍妮意乱情迷、虽然离开可能依然痛苦,珍妮却知道,这不是自己会长久欣赏和爱慕的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成长教育》,珍妮最终明白了什么是自己该走的路,什么是自己该渴望的生活。而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小伙伴需要收获这样的成长教育。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