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会伤人,你也能自愈

  马倩楠        2018-04-24        233

家会伤人,你也能自愈。” | 我们该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
东野圭吾

豆瓣曾有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它由众多曾在原生家庭中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成员组成,讲述他们在家中遭受的肉体及精神伤害,包括家庭暴力、冷漠忽视、性别歧视等。

后来该小组因发布内容过于负面而被雪藏,而组内成员的真实家庭经历的确令人触目惊心:



我从小被我妈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顶嘴,我爸把一壶刚烧开的水,往我身上泼。肩膀全烫伤了。我妈带我去医院,因为要花钱,我妈又在护士面前狂骂我。


他们吵架,内容和我没关系。可是我妈威胁我爸说他敢走出家门就马上勒死我,绳子都拿出来了。我爸抬脚走了,我妈把我拖到面前拿着绳子对着我比划了一个多小时。

我长大后明白她是想我爸回来看到她要勒死我,然后过来阻止,可是我爸没有回来。那一个多小时是我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对于我们来讲,经历过如此惨痛遭遇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人所体验的伤害,更多是在我们幼年人格塑造时父母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累积。如父母对我们兴趣爱好、所取得成绩的奚落和冷嘲热讽,父母之间的争吵以及怨恨的转移等。而那些积累起来的阴影会伴随我们长大,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转移到我们的下一代身上。

而随着周五解忧铺子栏目的开启,我们发现后台粉丝倾诉的烦恼多与原生家庭有关——过往不愉快的家庭经历像一张巨大的黑网一样把覆盖笼罩在里面,努力探寻出路却找不到光明的出口。

  

但人生而为人,是因为我们拥有超越曾经的智慧和勇气家会伤人,你也能自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该如何认识并面对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们是怎样长成今天的模样?


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早期经验的重要,主要集中在儿童生物需要的满足与挫折上,这些需要的适当满足会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都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并产生人格的损害。




幼年没能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爱和安全感的人,彷徨、焦虑的感觉很容易根植于心,并在成年后不懂如何给予和索求恰当的爱和安全感。

可你会发现,有时候,即便是在同样糟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人,一人能摆脱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再造一个温馨美好的再生家庭,另一人却走不出阴影,甚至把父母给他的伤害延续给下一代。

为何如此?这可能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依恋有关

 1985
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玛丽·梅因和合作者一起,开发出了一个研究成人对自己童年依恋看法的工具——“成人依恋访谈。该工具让被试回答一系列有关童年经历和父母关系的问题,通过被试回答的连贯性以及逻辑性来考量他们对原生经历的态度看法。

而依据他们态度看法的不同,又把被试分为三类:拒绝型、纠结型以及自主型。

拒绝型
拒绝型的人,会拒绝承认童年与养育经历对自己性格有影响。他们靠逃避来解决旧伤,尽量让自己不注意与依恋相关的事。而这导致他们难以在亲密关系中体察他人的依恋信号并给予恰当回复,塑造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人格。

纠结型
纠结型的人,对自己过往受到的伤害难以释怀,对父母有明显的愤怒。他们深陷过去的伤痛,以至于忽略当下的感受和现实。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对他人的反馈不是基于他人的感受和行动,而是基于自己的回忆,从而让人无所适从,其本人也易成为焦虑型不安全依恋的人。

自主型
自主型的人,能真正理解并客观看待自己的往昔。无论是拥有幸福抑或糟糕的童年,他们都能坦然面对并承认那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这种与过去的和解,让自主型的人更易着眼当下的亲密关系,成为安全依恋的人。


是的,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也许根生蒂固。但以上研究也提醒我们——你对待过往经历的态度,也决定着现在的你、和你过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我们能够超越过去



在解释一个人的个性及他的行为状态时,我们很喜欢联系原生家庭追根溯源。这一方面是好事,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会这么做;可另一方面又容易让人拽着这个源头不放,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父母。如果我们能认识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这只会令自己更加痛苦。所以,在了解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尝试理解、原谅你的父母

  

众多研究发现,养育风格的确是会代代相传。这里面有基因传递的原因,也有榜样示范的作用。而且有研究显示,榜样作用比基因传递更重要。这表明你父母对你的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们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创伤,并把伤痛转移到你身上。清楚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换位思考,对他们曾经的过错释怀。而与家人的和解,必定是一个家庭走向融洽的第一步。

努力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决心
有人说:不是我不想原谅我的家人,而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很过分,而他们的过分似乎没有结束的一天,这让我很绝望。

这就如同《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现实中的张韶涵,他们的家人犹如吸血鬼一样吸榨她们的血汗,并在精神上施以重压。但张韶涵却能逃离原生家庭,真正地做回自己。这一方面是她个人的决心,另一方面是她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她出逃。

可大部分人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有心无力的状态,可能是因为经济上对家里尚有依靠,或是目前自身能力不够。可无论如何,和无法妥协、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划清界限,才能把它对你的影响最小化,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所以,提升自己硬件上的物质和能力,才能拥有出逃的底气。

我们的人生方向,由自己来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这启示我们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超越和成长的过程,过往的经历也许会给我们戴上枷锁、造成障碍,但是否愿意挣脱束缚、突围而出,是由自己说了算的。而一个人的自我修复力,也与他的意志力相关。相信自己,你能超越过去;相信自己,伤害能在自己身上终结。

  

  

最后,小编也推荐几部与原生家庭有关的书籍及影视作品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在这方面存在困惑的伙伴更好地认清自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懂得接下来该怎么做。



图书:
《超越原生家庭》 [罗纳德·理查森(Ronald W. Richardson
《亲在人生路上原生家庭三堂课》黄维仁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影视:

日剧——《Dr.伦太郎》

韩剧——《看了又看》

  

  

  

  

愿你我都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参考资料:

科学松鼠会 | 不幸生于糟糕原生家庭的人,就注定当不成好父母吗?

壹心理 | 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新氧 ||原生家庭对孩子会有多大的正面/负面影响?

  

原创来自 2018-04-21 不二君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