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慰别人

  马倩楠        2018-04-20        253

当同学或好友像你倾诉他/她的痛苦或者烦恼时,你是否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样安慰他们?或者你说了宽慰的话,却不见得对他们有帮助?今天让我们探讨如何有效安慰别人。

安慰的两种模式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将人们安慰他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情绪消除,另一种叫做情绪指导。他最早是在婴幼儿的研究上,发现了这两种模式的差异。

  

采取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总是会希望能透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与愤怒。他们总是会跟孩子说:「别担心,我想是你误会他的意思了。」、「不要生气,想开点,多往正面想,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情绪指导的父母,则会把孩子的生气、恐惧、悲伤,当作是一种和孩子建立连结的机会,帮助孩子了解这一些感受。 Gottman在他《爱的博弈》一书中,举了一个情绪指导型父亲的例子:「当我的孩子被欺负时,我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去了解它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会努力理解他的感受与原因,然后和他站在一起。

  

根据Gottman早期一篇针对三、四岁孩子的研究发现,指导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五年之后,学业表现得比消除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好,和同龄的人关系更好,身体更健康,行为问题更少。

  

根据Gottman和他的研究生Dan Yoshimoto的研究发现,成年人身上,采用情绪指导和情绪消除的比例,和父母对待孩童的比例差不多。但是当采用情绪消除的人,说出了:「别伤心了,,高兴一点,往好处想!」,其实会让听的人觉得,对方传递的意思是:「我不想在这时候听你说这些,自个儿到一边去难过吧!」

  

显然,用情绪指导的方式比情绪消除,有更好的效果。因为情绪指导里,加入了「同理心」这个元素。我们常常在讲同情心跟同理心的区别,前者使我们失去连结,而后者使我们建立了连结。

怎样让你的安慰更具有同理心?

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排除脑海中多余的想法。

给予空间

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感同身受

用自己遭遇过类似的经验,尝试去解别人的感受,去关怀对方。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诚实表达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提供实用方法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

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先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转自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